本网讯(通讯员 赵秀雯 张艺璇)10月14号下午,我们“一站式”社区第123期“博闻读书会”在泛亚电竞求是楼401教室顺利召开。本次读书会以“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理论的基础”为主题,围绕亚当·斯密的《国富论》展开讨论。本次读书会由李齐老师主持。参加此次读书会的16位研究生主讲人分别为谌思琦、黄敬红、曹孟杰、周颖、冷雪茹、焦紫怡、武亚威、李素奕、吴晓悦、张艺璇、李舒怡、戴立、江骥、陈琨、何志欢、周超凡。院“博闻读书会”学术活动工作小组组织了此次读书会活动。

会议伊始,李齐老师就以读书的意义为切入点,启发同学们:我们常说研究生压力大,要兼顾学业与生活,这本质上是一个关于如何高效利用有限资源的问题。而这个问题,正是《国富论》的核心。斯密讲的劳动分工,可以启发我们如何协作与专注。他讲的“看不见的手”,或许能让我们思考个人努力如何汇聚成集体的进步。读书的真谛,在于学以致用。今天,就让我们通过《国富论》共同解读我们身处的经济社会环境,也从中找到优化我们个人成长路径的智慧。希望“博闻读书会”能继续成为大家激发思想、发挥潜能的平台。
随后,同学们依次进行读书分享。首先,谌思琦同学通过解读《国富论》第四篇,感悟到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深刻批判,他揭示了贸易保护的本质局限,论证了“看不见的手”在自由市场中的核心作用——个人追求利益能自发促进社会整体繁荣。这启示我们,经济繁荣的根基在于尊重市场规律与个体自由,而非人为干预。黄敬红同学通过对《国富论》第三篇的分析,指出:斯密在两百五十年前的这番剖析,其穿透历史的智慧,至今依然为我们理解国家繁荣与个人自由的真谛,提供着不竭的启示,在全球化面临挑战、制度竞争力剧的今天,重读斯密对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分析,不仅能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,更能为我们思考当代问题提供宝贵的历史视角和理论资源。曹孟杰同学从工资上升叙事与“财富扩散”概念出发,分享关于第一篇第八节《论劳动工资》的一些感悟,她指出,当下技术工人薪资攀升现象——这绝非孤立现象,而是“财富扩散”机制的生动体现。当资本积累突破临界点,利润自然会像水流渗透土壤般惠及劳动者,这种扩散不仅是经济规律,更构成了社会和谐的基石。这启示青年,个人收入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。与其焦虑内卷,不如深耕朝阳行业,乘时代之势而上——当社会财富的潮水上涨时,每叶扁舟都会随之升高。周颖同学深度剖析了第一篇中分工与效率的内在逻辑后指出,当代青年应该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,培养不可替代的专长,同时保持开放协作意识,在价值交换中实现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。真正的成长在于构建自身独特价值并融入更广阔的网络。

焦紫怡同学通过分享了读第二篇的感悟,她指出,文中提出,资本积累是国家财富的基石,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科技产业——正是持续的研发投入(资本形式之一)催生了创新红利。青年应意识到:个人成长亦是如此,将时间资本投入高价值领域,通过复利效应实现能力的“增殖”,这或是当代最可靠的进阶路径。冷雪茹同学在详细分析了《国富论》第二篇后指出,亚当·斯密深刻揭示了资本积累对劳动生产率和国民财富增长的引擎作用。这让我领悟到,知识本身并非目的,将其转化为指导实践的“资本”才是关键。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进步,都依赖于这种持续的投资与增值过程。这对当代青年的启发尤为深刻:我们不应满足于知识的被动接收,而应主动进行“自我投资”。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专业技能的精进、思维模式的升级和跨界能力的培养上,就是积累我们最宝贵的个人资本。这种积累终将转化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,让我们在时代变革中掌握主动权,创造真正的价值。武亚威同学在《国富论》解读中,通过对“国防优先论”的深度挖掘,揭示了斯密思想中被忽视的现实主义维度,即国民财富的根基,在于国家安全提供的生存秩序。这让我深刻认识到,任何繁荣都建立在主权安全的前提之上。斯密并非只谈市场,他洞察到国防是保障分工与贸易不被外力中断的基石。这启示当代青年,追求个人发展与经济效益时,必须具备宏观的国家安全意识。真正的才智,是既懂创造财富的规律,更懂守护财富的智慧。个人理想只有与民族命运同频,才能行稳致远。李素奕同学从自身专业视角剖析《国富论》指出,青年成长如同市场运行,需遵循价值规律——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是根本。这启示我们:在时代洪流中,既要读懂社会分工的大趋势,更要深耕个人能力的“绝对优势”,用专业创造价值,这才是现代青年实现自我与贡献社会的共赢之道。

戴立同学以马克思主义视角重新解读经典,围绕第四篇“政治经济学体系”进行探讨。他指出书中对重商主义的批判,其破坏了财富增长的自然规律,并对“市场失灵”、“自由市场”展开分析,让同学们感受到亚当·斯密的理论在今天仍有深刻影响力。李舒怡同学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第八章“论劳动工资”,论述了书中对工资的本质、工资的最低限度、工资的动态决定因素相关内容,启发我们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增长、平衡劳动供需才能实现工资合理上涨,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。张艺璇同学解读了第三篇第四章的这段话,“在欧洲大部分地区,城市工商业是农村改良发展的原因,而非结果。”她与我们分享了城市的商业和制造业主要通过促进物资交换、提升地主消费能力、增强农民独立性等因素推动了农村地区的进步与发展。江骥同学围绕书中的“价值理论”展开,亚当·斯密首次明确区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,这是经济学史上的重要突破,使用价值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,交换价值表示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其他货物的购买力,为我们对劳动价值论加深理解。

陈琨同学从开篇基石——“劳动分工” 理论入手,他指出,在作者的笔下,分工并非人类智慧有意识设计的结果,而是源于互通有无、物物交换的倾向。分工在亚当·斯密的体系中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,更是社会协作模式的自然演进。何志欢同学围绕亚当・斯密的“分工理论”展开总结,介绍了分工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关键,以扣针生产为例体现其高效性;指出分工通过技能专业化积累、减少工作转换时间提升生产率;提及分工深度受市场范围限制。周超凡同学对“论劳动工资” 这一章进行精读,围绕亚当·斯密对工资决定的 “自然率”、工资水平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关系、以及劳资权力博弈这三个核心论题,展开详细讨论,她指出,在当今时代,我们要具有批判性意识,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。


同学们的精彩分享结束后,李齐老师对大家的讨论进行了总结。李齐老师指出,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中构建的宏大的经济学思想体系,其意义远不止于学术殿堂,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,为我们理解当下的经济生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视角。李老师强调,读书,尤其是阅读经典,其核心价值在于它能赋予我们一种洞察世界的“慧眼”。斯密所阐述的“看不见的手”、“分工理论”与“理性经济人”等概念,并非冰冷枯燥的理论教条。它教会我们以更冷静、更深刻的眼光,去审视从个人职业选择到全球市场变动的复杂现象。理解市场规律的“必然”,不是为了让我们沦为被动的参与者,恰恰相反,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“自由”地做出明智决策——无论是个人投资理财,还是思考社会政策的利弊。这种理解,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升华。当我们洞悉了市场逻辑中的利己与利他、竞争与合作的内在统一,我们就能超越非此即彼的简单批判,以更包容、更务实的心态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。这不仅是经济智慧的启蒙,更是我们作为现代公民实现个人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基石。泛亚电竞第123期“博闻读书会”圆满结束!(审核 刘卫民 李齐)